新闻中心

相关推荐

行业资讯

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资讯 > 正文

浅谈如何解决特设监管“人机矛盾”

2016.11.15来源:中国质量报

近年来,一系列“电梯吃人”“电梯关人”“电梯下坠”“管道爆炸”等事件,直接影响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一时之间,人们对电梯等特种设备感到尤为敏感,甚至出现了恐惧、恐慌。由此,电梯等特种设备的管理服务成为了全社会的热门话题和热点问题,各地质监系统作为特种设备监管服务的主管部门,也成为了社会监督和关注的焦点。

对质监系统而言,一方面,所从事的工作引起了全社会的重视和关心,这无疑是一件有益的事。它可以使我们获得更多的支持和帮助,促使我们针对问题进一步改进工作、完善措施,有效提升监管服务的质量和水平;同时,它也要求我们正确面对形势和任务,进一步加大监管力度、提升服务能力,不断强化监管和服务的全覆盖,有效增强履职尽责能力。有鉴于此,我国于2014年1月修订颁布了新的《特种设备安全法》,各地也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配套的管理办法和措施,有些地方还研究出台了电梯和特种设备监管服务的地方标准等等。这些举措,有力地推动了电梯等特种设备的监管服务工作规范化、法治化。

另一方面,从这些现象中,我们也进一步品味到了来自全社会各方面监督、希望和责任的压力。事实说明,特种设备监管服务要求高、期望值高,责任大、压力大,容不得丝毫懈怠,务必抓紧抓实、抓细抓到位。从当前全国的现状看,特种设备监管服务工作普遍存在着突出的“人机矛盾”问题。整体看,特种设备监管服务的能力提升慢,而特种设备的数量增长势头快。这一慢一快,实际上拉大了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差距,突显了“人机矛盾”这个病灶,监管服务队伍往往是疲于应付、苦于无力,常常只能充当救火队和维稳队的角色,工作不仅十分被动,而且责任和追责的压力也十分沉重。这一矛盾看似客观因素造成的,其实不尽然,潜在的主观、内在原因同样不少。如何解决这一矛盾,是当前质监部门和各级政府必须面对的、现实而又紧迫的问题,事关特种设备监管服务队伍的长远建设和社会生产生活的安全稳定。从当前形势看,改革创新、强化管理、提升能力、齐抓共管、多元共治,可谓解决矛盾的重要方法和途径,笔者认为,应从以下6个方面入手。

第一,必须解决好体制机制问题,科学设置监管和服务机构。应从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出发,突出市场化的要求,加强监管和服务机构、队伍建设的顶层设计。要理顺监管系统,细化各级监管、执法部门的职责任务,规范日常监管和执法监管,强化监管力度和支撑;要优化检验检测机构人员装备设置、配置,增强服务功能和实力,提升服务水平和能力。应从特种设备监管服务的具体要求和特点出发,强化监管与服务的整体功能和合力,构建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要建立企业主体责任落实机制,不断强化主体责任意识和管理手段,不断增强企业自我监督、管理和维护能力;要建立监管和服务的协调配合机制,充分调动行业主管部门和基层政府的积极性,确保工作相互支持、相互协作,沟通顺畅、目标一致,使监管不仅能够做到及时到位,还能拥有服务和技术的支持和支撑,使服务不仅能够做到周到细致,还能体现监管的具体要求。同时,应探索建立市场竞争和内部竞争机制,研究解决好特种设备监管服务中的“有限资源”和“无限需求、无限问题”的矛盾,把能交给市场组织的监管或服务,可尽量交由市场去办,以市场的手段解决监管和服务的资源不足和需求问题;不便交给市场的,可在内部建立良性竞争机制,重心向一线倾斜,鼓励“以事定费,费随事转”“多劳多得”,使工作量和绩效与个人工资收入挂钩,打破“大锅饭”和平均主义的固有模式。

第二,必须解决好高效管理问题,建立健全监管和服务制度机制。应明确条块责任、岗位职责,规范办事程序、工作流程,强化时间观念、任务分工,使监管服务在严谨有序的状态下进行,做到有条不紊、科学实施、公开透明,减少盲从、随意,或被动应付、打乱仗。应以可能出现的问题为导向,不断完善措施、补齐短板,有效弥合监管与服务的缝隙,堵塞监管与服务的漏洞,防范监管与服务的隐患,使监管服务更加严格严厉、深入细致、章法有度。要加强监督检查,进一步完善“两随机一抽查”制度,强化对监管和服务机构的管理约束,培养良好的行业行为和风气;要加大执法监管力度,创新方式方法,对各类违法违规行为,既要严肃查处,又要循循善诱,确保合法合规、合情合理;要加强对特种设备日常使用和维护保养情况的检查,不断强化企业和使用管理单位主体责任意识和责任落实,增强自我监管和维护保养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第三,必须解决好人机有效匹配问题,优化监管和服务力量配置。应合理配置监管、服务力量,使监管服务人员、机构与特种设备数量的对应比例适中,确保人员、机构能力可及可为,特种设备监管服务有效可控,使人员、机构既能有效履行职责,又能保证工作质量和效果。应建立监管服务人员和机构与特种设备数量相适应的自我调节机制,使人员和机构能在一定程度上随着特种设备数量的变化而调整适应,始终保持在一个有效支撑的数量或水平上,确保监管服务网络的密度、幅度、深度和力度,使特种设备监管服务始终不出现空白、盲点或力量弱化。

第四,必须解决好岗位与能力适应问题,加强监管和服务工作人员队伍建设。当前,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不高、能力不强,机构的科技含量不高、整体实力不强,仍是“人机矛盾”的重要因素。为此,必须把抓好工作人员队伍培训,作为特种设备监管和服务工作人员队伍建设的一项长期任务来抓。要加强工作人员的业务技能学习、交流和培训,力求缩短实习期、适应期,缩小工作与需求的差距,倡导一专多能、力争全能,使从事一线监管和检验工作的技术人员、检验师、检验员比例大幅提升,工作人员资质和能力素质得到不断提高,使有限的工作人员队伍工作能量和能力实现最大化;要建立培训考核机制,把平时学习和定期学习培训有效结合起来,积极构建资质考取、升级的有效平台和通道,使监管和检验工作人员能够及时了解掌握新政策新法规、及时学习掌握新知识新技能,能够尽快熟练掌握岗位职责和操作要领,为工作人员的成才、技术提升创造有利条件。应抓好科技装备提升,强化硬支撑,尽可能配备一定数量的监管服务车辆,加快装备技术的升级换代,不断提高作业能力和检验检测水平,着力提升快速反应能力和监管服务效率。

第五,必须解决好活力和创新问题,充分挖掘监管和服务潜能。应强化“互联网+”监管和服务理念,建立动态监管服务平台,有效运用大数据,促进监管和服务及时、高效,提高监管服务的实效性、科学性。要建立激励机制,定期组织考核考评,及时总结经验、宣传典型,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对表现突出的单位和个人,应及时给予精神和物质奖励,并在使用和评职评级上予以优先。对问题较多的单位和个人,应及时纠正、问责,严重的必须果断调整岗位或作出组织处理。应改进创新工作方式方法,有效区分特种设备使用管理的主体责任、监管责任和服务责任,把各方面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融合在一起,使管理、监督和服务相互支撑、相辅相成,围绕一个共性目标,实现自身价值的最大化;应以辩证的思维和方法处理监管与服务的关系,寓监管于服务之中,以优化服务增强监管的有效性,使二者相互协调、相互配合,实现无缝对接;应“虚”“实”兼顾,把网上信息化的监管服务与实地现场监管服务有效结合起来,在抓好日常监管服务工作的同时,着力构建监管服务综合网络平台,建立统一的大数据库,融监管和服务于一体,促网络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共用,建立线上线下、全时空监管服务体系,使监管和服务实现全方位全领域全覆盖,确保一有情况能够及时发现、及时处理、及时解决。

第六,必须解决好多元共治问题,全面调动监管和服务的社会力量。应加强特种设备相关政策、条例和法规的宣传教育,普及特种设备相关知识,使特种设备使用、管理、服务相关要求,维护、保养、检验、检修和应急处理的相关规定,成为全社会共识和基本常识,增强全社会对特种设备监管服务的理解和支持;应狠抓主体责任、监管责任的落实,以产权和使用权为主体,以监管和服务为客体,进一步细化责任、区分责任落实,使主体责任意识更加强化,责任主体的行动更加自觉和主动,使监管责任、技术保障更加有力有为,防止主次不分、大包大揽,一切寄希望于行政监管或服务保障部门,切实转变“保姆式”的监管和服务观念和做法;应与企业、社区等协作,有效建立特种设备使用管理单位和企业的安全监管队伍,积极培养群众监督员或义务监管员,有条件的地区还可参照其他公共管理模式,建立特种设备或电梯网格化管理机制和安全协管员队伍,分片包干、责任到人,使行政机构、部门监管服务,企业、社区等自我监管服务,社会监管服务等多种形式有效地融合在一起,扩大监管服务队伍,提升监管服务的整体实力;同时,应加速推进特种设备安全责任保险,畅通社会救济渠道,增强监管服务的及时性、有效性和多样性,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浓厚监管服务的社会环境和氛围。



协会对公账户

单位名称:山东省特种设备协会
账 号:1602023919200059151
开 户 行:济南工商银行趵突泉支行
税 号:51370000MJD6177755

联系我们

联系地址:济南市华能路89号山东质监综合服务大厦2楼205室
邮政编码:250100 传 真:0531-55692988
综 合 部:0531-55692989 培 训 部:0531-88023952  0531-88023939
评 审 部:0531-88023938 学术交流部:0531-88023907

手机网站

订阅号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