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相关推荐

行业资讯

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资讯 > 正文

王书坚谈动能转换感触:“腾别人的笼子换自己的鸟”要不得

2020.12.20来源:山东政事

19日出版的《经济日报》,在第三版刊发山东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王书坚的访谈文章,标题为《以战略定力蹚出高质量发展路子》,全文如下:


  记者:山东省建设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要求,落实中央部署,同时也是山东自己的主动作为。这是全国第一个,到目前为止也是唯一一个。建设过程中,推进的总体思路是什么?重点是什么?怎么保证推进机制的有力有效?
  王书坚:总的思路是“三个坚决”,坚决淘汰落后动能,坚决改造提升传统动能,坚决培育壮大新动能。
  首先是坚决淘汰落后动能。对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高风险的低端产能,坚决淘汰,做好“去”的文章。“腾笼换鸟”,首先要把笼子腾出来,把懒鸟笨鸟病鸟换成好鸟,换成吃得少、飞得高的鸟。
  第二是坚决改造提升传统动能。传统动能,只要是社会、市场需要的,就是好东西,关键是用什么样的效率、工艺和技术生产出来。山东的工业体系非常完整,我们可以利用这个优势,采取技术改造、智能化改造,把旧的动能改造成新的动能,做好“提”的文章。
  第三是坚决培育壮大新动能。新动能的培育壮大,关键在于瞄准国家和世界科技发展趋势来布局新的产业。新动能不是凭空而来的,它要有一个工业基础,既服务于传统动能的改造,又使自身发展壮大,释放融合发展的潜力,这方面山东大有空间。这就是“增”的文章。
  同时,新旧动能转换绝非一日之功,必须科学地谋篇布局。我们有一个时间表,“一年全面起势、三年初见成效、五年取得突破、十年塑成优势”,今年是初见成效之年。
  我们有一套完备的推进体系,包括组织体系、规划体系、政策支撑体系以及监测考核体系。
  在组织领导体系上,将其列为山东省经济社会发展重大工程,成立省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建设领导小组,作为决策机构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省委书记刘家义担任组长,省长李干杰担任副组长。
  在规划体系上,根据山东的基础和优势确定“十强”产业,包括五大新兴产业、五大传统产业。同时还有“三大动力、四大支撑”,“三大动力”就是创新、改革、开放,“四大支撑”包括“放管服”改革、制度创新、干部人才和交通运输支撑。
  在政策体系上,重点做好生产要素的保障。近几年,山东在财税、金融、科技、人才、环保等各方面出台的大大小小的文件都是有针对性、可操作的,不搞那些含含糊糊的定性的东西。同时,强化立法保障,颁布了全国首部《新旧动能转换促进条例》。
  在监测考核体系上,设计了新旧动能转换指标监测体系,每年底对各市各行业进行考核评估,既是引导,又是监督检验。
  此外,我们针对“十强”产业建立了“6个1”工作推进体系,每个产业由1名省领导挂帅、1个专班推进、1个规划引领、1个智库支持、1个联盟(或协会)助力、1只以上基金保障。
  记者:试验区的建设,创新、改革、开放的动力支撑是很重要的,怎么来强化动力支撑?
  王书坚:创新、改革、开放,既是新旧动能转换的动力支撑,也是山东今后发展的动力支撑。
  创新上,一是集约投入,政府每年整合120亿元科技创新资金,用于重点项目、重点产业研发投入,同时用政策引导企业发挥好创新主体作用,引导高科技企业成长。二是搭建平台,建设形成一批重大创新平台,集聚了一批高端人才。
  改革上,今年,包括开发区体制改革、财税体制改革、国有企业改革、“放管服”改革等九大改革攻坚全面展开。比如,整合组建山东港口集团,解决了省内港口低端重复建设的问题,去年组建当年吞吐量增长10.9%,集装箱超过2900万标箱,今年逆势增长5%以上。此外,整合组建了山东机场集团、山东能源集团、山东高速集团。又比如,加大“放管服”改革力度,通过大数据平台,把270多个电子证照在手机终端上集约起来,让群众办事像网上购物一样方便。再比如,剥离开发区不必要的行政职能,首批54家试点单位内设机构撤减65.2%,人员精简63.9%,让开发区从不必要的繁杂事务中解脱出来,轻装上阵,集中精力干项目,一心一意招商引资。
  开放是山东的优势,也是发展潜力所在。今年1月至10月,山东进出口总额增长5.8%,其中出口增长13.3%。疫情扩大了医用物资和生活物资需求,同时由于山东有完整的工业体系,国外一些订单和产业链转移到了山东。下一步我们要努力把这些产业链稳住,疫情结束后仍然留在山东。按照融入新发展格局的要求,国内国际双循环在山东实践中见到了实实在在的成效。
  记者:今年一至三季度,山东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达到2.7%,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1.9个百分点,这份亮丽的“稳投资”的成绩单,得益于新旧动能转换哪些方面呢?
  王书坚:第一是项目遴选机制。我们的项目准备比较充足,有“四个一批”,谋划一批、储备一批、开工一批、竣工一批,形成一步一步递进的梯次配备。新旧动能转换的重大项目有三个层面,第一类是涉及全省投资额比较大的重大项目,每年300多个,由省里直接调度。第二类是新旧动能转换优选项目,这个项目库储备了1000多个项目,先进库培育,培育好了出库,然后补充新的进库项目。通过论证、培育、提升,使项目符合产业政策。还有一类是双招双引的签约项目。
  第二是推进机制。项目落地是不容易的,牵扯到土地问题、能耗限制、环保环评、环境容量、资金等。根据这些问题,我们推行“提级”制度,下一级出现的问题,提到上一级来研究解决,快速推动项目落地。光靠优化环境、审批窗口解决不了项目落地的问题,推进机制是一个软实力。
  今年我们从省市县三级抽调1万人,组成“四进”工作组,进企业、进项目、进乡村、进社区,到一线解决问题。省里组织约1000人,每个市有1个总牵头人,每个县都有负责人,直接到工地到现场,围绕省市县三级重点项目建设现场督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此外,还建立了服务企业的接诉即办机制,全省整合设立12345热线,任何一个企业、项目都可以咨询、投诉,提出问题困难来,立即协调解决。
  记者:取得这么大的成绩,啃下这么多的硬骨头,您觉得这3年最难的或者是最有感触的事情是什么?
  王书坚:山东的新旧动能转换,是在党中央的领导、关怀、支持下进行的,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书记、省长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
  具体工作中,我感触比较深的有几点。一是如何在新旧动能转换过程中,贯彻好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产能调整,企业职工利益一定要保障好,要有预案和措施,不能向社会一推了之。我们在政策体系制定上要通盘考虑,包括金融体系稳定、企业永续发展等,这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二是思想观念的转变。道理大家都懂,但一听要腾笼换鸟,都想腾别人的笼子换自己的鸟。在这一点上,首先必须自我革命,每个地方都要针对自己的情况做好“三个坚决”,不能把淘汰交给别人,把发展留给自己。
  还有就是保持战略定力的问题。动能转换有一个不可避免的空笼期,意味着这段时间要牺牲发展速度。往往在这个阶段,那种往回走的声音、放宽放低标准的声音是很强的。这确实是一种煎熬,但也是一个必经的过程。要把阵痛降到最低,需要各级领导干部保持战略定力。无论别人怎么讲、社会怎么看,都不改变自己的方向,咬着牙往前走。
  今年是初见成效之年,最艰难的时候已经过去。但要五年取得突破、十年塑成优势,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总书记要求山东蹚出一条高质量发展的路子,“蹚”必然是有泥有水的,只有保持定力和勇气,才能善作善成。
  记者:下一步怎么在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中加快推进新旧动能转换?
  王书坚:要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坚定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首先是创新。山东新旧动能转换要走出来,根本的问题是技术要向高端走,经济向新产业、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转型发展,传统产业通过新技术来融合来提升。
  二是深化改革。突破我们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中遇到的难点堵点痛点问题,把制度性问题梳理好,打通、畅通整个生产要素链条。要创造最好的营商环境,让企业家真正放下心去干事业,让老百姓能够安居乐业,生活得更方便。
  三是扩大内需。做好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和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扩大内需很重要,必须把从消费到市场各个环节的链条打通。扩大内需,离不开项目建设,通过项目建设创造新需求,塑造新动能,并形成良性循环。扩大内需,还要把民生保障做好,让老百姓放心生活,大胆消费。
  四是扩大开放,利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山东是对外开放大省,发展需要开放,山东把开放的文章做好了,也能为全国大局作出更多贡献。
  五是提升制造业水平。按照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要求,我们的差距还很大。要把科技创新资源和产业链培育紧密结合起来,大幅提升产业链水平、产业基础和制造业水平。同时,大力建设制造业强省,制造业好了,服务业才能向更高水平迈进。
  落实好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最重要的保障,就是加强党的领导,全面从严治党。这几年山东新旧动能转换之所以取得了一些成绩,正是通过加强党的建设,使各级干部有了良好的精神状态、扎实的工作作风,这是我们做好各项事业必需的前提和保障。各级都发挥好领导干部关键少数的作用,头拱地往前冲,一级带着一级干,一级干给一级看,相信山东“十四五”一定会有更美好的前景、更美好的未来。


来源:经济日报


协会对公账户

单位名称:山东省特种设备协会
账 号:1602023919200059151
开 户 行:济南工商银行趵突泉支行
税 号:51370000MJD6177755

联系我们

联系地址:济南市华能路89号山东质监综合服务大厦2楼205室
邮政编码:250100 传 真:0531-55692988
综 合 部:0531-55692989 培 训 部:0531-88023952  0531-88023939
评 审 部:0531-88023938 学术交流部:0531-88023907

手机网站

订阅号

服务号